• 如何檢驗企業增值稅是否處于正常納稅狀態

          進項稅額控制值為理論上企業當期可以抵扣的稅額上限,比較的對象為實際抵扣的貨物進項稅額(剔除固定資產部分);應稅勞務(如運費、維修加工費)則根據是否計入存貨成本加以判斷,計入則包括在內,不計入則剔除。
          應納稅額控制值為理論上企業當期應該繳納的稅額下限,比較的對象為實際應納稅額。
     
       文中就商業和工業企業分別舉例,分步驟具體介紹指標用法,所引數據均為真實業務,文中隱去企業名稱和發生年份。
     
    案例1
     
       某化工產品批發企業相關財務數據:銷售收入3000676.21元,銷售成本2878269.47元,期初存貨285812.31元,期末存貨216984.82元,實際抵扣進項稅額525452.02元,實際應納稅額5457.46元,上期留抵稅額0。

    進項稅額控制值測算
     
      1.進項稅額控制值=外購控制值×適用稅率=(銷售成本+期末存貨-期初存貨)×適用稅率=(2878269.47+216984.82-285812.31)×17%=2809441.98×17%=477605.14(元);
     
      2.進項稅額控制值-實際抵扣進項稅額=477605.14-525452.02=-47846.88(元),結果<0,說明測算值異常。
     
    應納稅額控制值測算
     
      1.應納稅額控制值=(銷售毛利-存貨增量)×適用稅率-上期留抵稅額=(銷售收入+期初存貨-銷售成本-期末存貨)×適用稅率-上期留抵稅額=(3000676.21+285812.31-2878269.47-216984.82)×17%-0=191234.23×17%-0=32509.82(元);
     
      或者:應納稅額控制值=銷售收入×適用稅率-進項稅額控制值-上期留抵稅額=3000676.21×17%-477605.14-0=32509.82(元);
     
      2.實際應納稅額-應納稅額控制值=5457.46-32509.82=-27052.36(元),結果<0,說明測算值異常。
     
    數據一致性驗證
     
       實際應納稅額-應納稅額控制值≠進項稅額控制值-實際抵扣進項稅額,說明驗證不一致,數據真實性和可信度存疑。
     
    案例2
     
         某紙塑包裝企業財務數據:銷售收入18065009.12元;銷售成本17369992.20元;期初存貨1439366.33元;期末存貨1444558.86元;計入生產成本的職工薪酬、折舊、攤銷部分分別為694384.34元、180431.40元、0,實際抵扣進項稅額2877170.68元,實際應納稅額193881.04元,上期留抵稅額0。

    進項稅額控制值測算
     
      1.進項稅額控制值=外購控制值×適用稅率≈(銷售成本+期末存貨-期初存貨-生產成本中的工資、折舊、攤銷部分)×適用稅率=[17369992.2+1444558.86-1439366.33-(694384.34+180431.40+0)]×17%=16500368.99×17%=2805062.73(元);
     
      2.進項稅額控制值-實際抵扣進項稅額=2805062.73-2877170.68=-72107.95(元),結果<0,說明測算值異常。
     
    應納稅額控制值測算
     
      1.應納稅額控制值=(銷售毛利-存貨增量+產品增值)×適用稅率-上期留抵稅額≈(銷售收入+期初存貨+生產成本中的工資、折舊、攤銷部分-銷售成本-期末存貨)×適用稅率-上期留抵稅額=[18065009.12+1439366.33+(694384.34+180431.40+0)-17369992.20-1444558.86]×17%-0=1564640.13×17%-0=265988.82(元);
     
      或者:應納稅額控制值=銷售收入×適用稅率-進項稅額控制值-上期留抵稅額=18065009.12×17%-2805062.73-0=265988.82(元);
     
      2.實際應納稅額-應納稅額控制值=193881.04-265988.82=-72107.78(元),結果<0,說明測算值異常。
     
    數據一致性驗證
     
       實際應納稅額-應納稅額控制值=進項稅額控制值-實際抵扣進項稅額,說明驗證一致,數據基本真實可信。
     
       上述兩個指標,若比較結果≥0,均說明測算值正常;若比較結果<0,但絕對值<10,也應視為正常,多為計算轉換所致;驗證值尾數誤差忽略不計。計入生產成本的職工薪酬、折舊、攤銷(產品增值)部分不能直接從公共財務報表中取得,需要查詢企業賬冊,建議在一年一度的稅收調查中專列項目反映。依通常經驗,企業最終補繳的稅款都會超過測算的異常值。
     
       分析進項稅額控制值,應重點考察企業是否虛抵、多抵進項或者發出商品未轉成本、未計存貨。
     
       此指標商業部分是原型公式,運用已久;工業部分由筆者加以創新,敏感度更高。案例2中,若按原型公式,測算值正常(17369992.20+1444558.86-1439366.33)×17%-2877170.68=76610.72(元),工業公式則不但測算值異常,而且明顯有所放大(-72107.95元)。
     
       比起風險識別報告中的進項稅額控制值差異率(相對值),此指標(絕對值)更顯簡單直觀、更易理解。案例1中,進項稅額控制值差異率=(進項稅額控制值-實際抵扣進項稅額)÷實際抵扣進項稅額=(477605.14-525452.02)÷525452.02=-9.11%,常常讓人云蒸霧繞,不看說明就無法確切知曉,指標如何計算、結果是否正常。
     
       分析應納稅額控制值,應重點考察企業是否隱瞞收入、是否多轉成本,結合行業毛利率與行業稅負率等外部指標,效果更佳。
     
       此指標由筆者首創,公式原理以及理想模型測試與驗證部分,詳見拙文《存貨增值稅控制指標初探》(已收入經濟日報社《中國經濟發展與行業學術論壇叢書》)

    Go To Top 回頂部
    三级理论无码电影